我国包装工业或者说包装行业,经过 20 多年的奋斗与发展,已进入了世界包装大国的行列。若要成为世界包装强国,还得下番力气,付出高代价。作为一个配套行业的社会属性,一方面必须遵循我国国情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同时,不失时机地审视国际包装的新潮流。要从用料、功能及结构造型上多样化,提高科技含量,用科学的发展观,研究开发一些原创型的新技术、新理论,提高包装产品档次与商业价值节能利废,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实现循环经济。这才是我们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制定建设包装强国战略的主要着眼点。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但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战略机制,还要有强有力的措施,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建设包装强国的战略机制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或者说是多层次的,下面仅从三个方面提出讨论:
一、包装人才战略机制
提高包装档次、节约能源、循环利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等,靠的是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的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有 50 余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包装工程专业,每年的本科毕业生约 3000人左右。还有不少院校开办了包装设计专业或与包装紧密相关的课程,每年毕业生总数也算可观了。但由于包装行业的基础薄弱,加上目前我国包装科学技术的现状,使得一些毕业生感到,无论在待遇上,还是发展空间上都不如别的行业,总体来说是吸引力不大。所以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流失到他们认为有更好发展空间的企业或行业去了。即使已经在包装行业或企业中工作的专业人才也都随时可能离开,而且多数改行从事管理或营销工作,这对包装行业来讲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啊!一边在喊包装人才短缺,另一边又有大量专业人才流失。在这种状况下,且不说建设包装强国,就连包装可持续发展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作为管理层,必须用战略的眼光高度重视这个战略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否则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种途径研究与抉择:
(一)提高待遇。在同一地区,相同企业间人才资源共享由本地区条件较好的企业为主按比例筹措经费,地区行业管理机构调控,按月发放工资及奖励。具体细节由有关方面作进一步可操作性的研究。
(二)人才培养。由国家包装管理部门与教育部、财政部磋商,针对我国包装行业的特点和现状,从实际出发,仿效委培和定向招生方式(目前全国招生已取消这种方式),从每年报考高校的农村生源中(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村学生)招收一批愿意为包装事业做贡献的学生,签订就业合同(包括服务年限、违约赔偿、毕业证的管理等等)。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有关包装企业服务,经费由大型包装企业或效益好的企业资助并请财政部拨款补贴,学生毕业分配时资助方优先挑选。
(三)培养目标与管理模式。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目前国内高校开办的包装工程专业,培养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本科生与研究生并举,抓质量上水平。配合各高校本着循环经济的战略与市场经济的规律,用科学的发展观,适时调整与制定专业的办学方向,使包装工程专业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提高包装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一线的操作者与管理者,因此应加大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与管理水平。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作用,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用新知识、新技术来充实包装一线生产者的头脑。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包装教育委员会行业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集中管理,组织实施,使包装教育委员会在发展我国包装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建立科研机构和创新基金机制
有计划地建立包装专业科研机构,跟踪国际包装发展动态。激励科研人员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国际上有的我们要有,国际上没有的我们也要努力创新,特别是原创型新技术。如研发目前国际上尚未报道过的包装无损检测技术、无螺杆塑化高压挤出机等。可利用湖北工业大学与湖南工业大学的技术与实验手段来开展这些原创型的研发,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要充分利用国内高校与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为建设包装强国服务。科研机构的模式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公有性质的,另一类是企业性质的(主要指的是大型企业)。课题来源来自企业和自主创新。前一类科研机构可争取国家开发基金拨款补贴和企业资助,再加上研发创收。前两项由国家包装管理部门集中筹措并设立包装创新基金,统一调控,不失时机地招募一些优秀人才充实科研队伍。
三、建立奖惩机制
立功者受奖,过失者受罚,通过合法途径,建立得到政府承认的各级奖励机制,以激发科研工作者积极创新的热情,为建设包装强国作贡献!这种奖励机制既是荣誉也要讲效益,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总之,建立包装人才战略机制和科研机构和创新基金机制及奖惩机制是走包装强国之路的当务之急。